引言:
2022年秋季,继续教育学院水性材料绘画教研室组织高研班同学深入新疆,开展了为期近两个月的写生教学活动。受客观条件所限,学员们既浅尝了生活的“苦”,也收获了写生的“甜”。
2023年春季,作为继续教育学院学术建设年的重要活动,“水性材料绘画高级研修班写生成果汇报展览作品评选暨教学研讨会”在中央美术学院校史馆西厅如期召开。
研讨会现场
本次教学研讨会特邀中国美协原分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吴长江先生,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水彩艺术委员会副主任李晓林教授作为评审专家。
01
央美的写生传统
吴长江教授回忆到:“写生是中央美术学院的传统,是很好的学习实践活动。我在美院上学的时候,叫下乡写生,后来叫春季、秋季写生。90年代以后叫社会实践课。下乡写生的作业,有很多是好作品的雏形,很多好作品就诞生在这个环境中。
1990年4月,吴长江先生在西藏萨迦写生
造型艺术的规律需要一代一代的积累和总结,慢慢的越来越厚。吴长江先生强调,中央美术学院就是先生们一辈辈积累下来的,我们对他们怀有特别崇敬的心情。没有先生们定的高度,没有他们对艺术执着的追求,中央美院不可能走到今天。
过去美院的课程很有特色,写生到兰州,会请敦煌研究院原院长段文杰讲敦煌,请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赵利生做讲座。
1953年,吴作人、萧淑芳在麦积山石窟临摹
(图片来源于网络)
李可染先生在漓江写生
(图片来源于网络)
作为“苦学派”的代表,李可染先生认为写生是最重要的一环,是对生活的认识、认识、再认识。
1984年,孙景波在西藏那曲写生
(图片来源于网络)
孙景波先生认为自然物象的即景写生,最能引发画家率真的激情。
方寸之间,收得下高天厚土;咫尺之内,容得进世态万象。
02
写生的当代意义
吴长江先生谈到,写生课程不仅仅是课堂的延续,它应该是全新的。写生可以了解最基层的生活,近距离的接触牧民,观察他们的性格、家庭和生活,甚至能感受到疫情的管理方式、国家扶贫政策等方方面面。通过写生可以看到国家、社会的各种变化。年轻的学生多参加这样的教学活动,对于成长非常有帮助。
李晓林教授强调在写生过程中要注意了解历史人文知识背景。教研室主任吴小虎老师基于社会学的考察,邀请专家给学员们讲解新疆历史文化渊源,使课程更加立体饱满。这让学员们在写生的时候,背后能有相关知识结构来补充和支撑,这种方式特别好。
2022年,水性材料绘画高级研修班 新疆写生教学现场
03
写生的“苦”
央美对于写生的重视与执着,是练就“苦学派”本领的必经之路。
吴长江先生说:“如果自己去旅行、写生,很难到达塔什库尔干。所以大家非常珍惜,同学们要克服高原缺氧、身体不适等各种问题,有的学员嘴唇都是黑的,也睡不好觉。
去年在疫情的状态下出来写生,条件更加困难,情况也极为特殊。全新疆的快递停运,画材、生活材料都受到影响。随着全国疫情态势的严峻,新疆也封控了,最后动用了一切可以动用的关系,大家才离开新疆,几经转折回到北京,很魔幻的一段经历”。
2022年,水性材料绘画高级研修班师生受邀参观红其拉甫派出所,该所地处阿富汗、塔吉克斯坦、巴基斯坦三国的边境。
04
写生的“甜”
吴长江先生对本次写生课总结到:写生不是对一个人进行外貌的描绘,还有面对面的交流。长期写生对学员们来说,有刺激,有感受,也有感动,画出的东西就比较鲜活。
冯麟淇写生 51X36cm
曾繁琦写生 56X76cm
黄冬海写生 57X77CM
李晓林教授讲到,虽然写生因为疫情等各种原因被拉长成50天,但是收获非常大。以往20多天的写生,学员们刚刚进入状态。时间被拉长后,好画慢慢就出现了。继续教育的学员个体间的差距比较大,这也是继续教育的特点。教学要慢慢引导,因人而异,顺水推舟。
吴长江教授、李晓林教授指导学员写生作业
水性材料绘画教研室以水性绘画材料为核心进行媒介与绘画研究,在教学实践中坚持以艺术理论教学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以我院深厚的学术背景和教育资源为重点,以知名教授为导师,综合中央美院各院系及社会知名专家学者的教育资源,通过精心准备的教学计划,使学员在学习中将造型基础、材料实践与艺术理念相互参照融合,真正提高学员的专业水平与审美修养,创作出具有中国面貌及个人特点的艺术作品。
吴长江教授课讲评
水性材料绘画高研班聘请李晓林、陈坚、白羽平为课程导师,美院教师及社会优秀学者为课程教师,通过为期一年的课程设置,使学生在绘画语言及技法材料两方面重点学习,辅助以艺术理论的教学引导,使学生在艺术创作技能以及艺术修养认识方面得到充分提高。水性材料绘画高研班自2016年开办以来,已培养一百多位学员,其中多位学员在全国各级美展中入选并获奖,取得良好的社会声誉。
李晓林教授授课现场
陈坚老师讲评作业
(陈坚:中国美术学院硕士、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水彩画艺术委员会主任、中国美术馆展览评审委员会委员。)
白羽平老师授课现场
(白羽平:北京画院油画创作室主任,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油画学会理事。)
未来,随着教学经验的不断完善和提高,凭借中央美院的资源优势,水性材料绘画教学必将为社会培养更多的优秀专业人才,为社会美育事业贡献力量。
水性材料绘画高研班教学现场
吴长江教授、李晓林教授谈到了中央美术学院水彩教学的历史和传统。五十年代初,徐悲鸿先生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时,专门成立了水彩画教研室。1953年,宗其香先生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复员回到中央美院后,任水彩画教研室主任,教师有:萧淑芳、李可染、张自疑、庞涛等人,教授全院各系水彩画。当时水彩也是油画系、版画系的必修课。
萧淑芳先生作品《青岛樱花》 纸质水彩 1957年作
周令钊先生作品《雨后山更青》26.6×38.6cm 纸本水彩 1962年
梁栋先生作品《天山映雪》28.7×39.5cm 纸本水彩1962年作
研讨会由继续教育学院院长冯海涛教授主持,直属党支部书记冯杰教授,水性材料绘画高级研修班吴小虎副教授以及继续教育学院中青年教师共同参会。会后,专家和老师们一起评选水性材料绘画高级研修班学员的写生作品。
正如吴长江教授所说,“美术学院的任务就是提高”。继续教育学院持续以基础教学为出发点,打通学科壁垒,夯实教学能力,为提高学员专业素养与能力探讨更多的实现路径,让更多的人可以接受到中央美术学院的学术传统和教学资源。
据悉,继续教育学院正在筹备《全国性的水性材料作品展》,为广大的水性材料创作者搭建交流与研究的学术平台。
部分学员写生作品
曾繁琦写生40X60cm
罗宁写生 23X31cm
黄衍森写生 37X29cm
邢笑音写生38X26cm
王冬梅写生54X39cm
周泉写生56X76cm
左佐写生 31×41cm
张亚婷写生 20×30cm
闫垒垒写生56×76cm
李樱写生135x195cm
孟艳琴写生21x29cm
了解中央美术学院专升本看这里
本文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主编:苑鸣鑫
排版:李砚辞
发布日期:2023-0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