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研班所在地 中央美术学院(燕郊校区)城市设计学院
高研班所在地 中央美术学院(燕郊校区)城市设计学院
编者按
“中央美术学院表现与抽象艺术高级研修班”(北京)招生工作现已正式启动,该项目由中央美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主办,非具象艺术研究中心组织教学。本期的授课导师为:孟禄丁、顾黎明、马轲。
该项目目前正在招生中,由于疫情的影响,高研班所在的中央美术学院燕郊校区严格限制人员进出,影响了开学前的教学准备。因此综合各方面的因素考虑,现决定将高研班的开学时间延后一周,改为9月11号正式开课,报名截止日期改为9月5号,特此公告。
以下图文是对高研班导师孟禄丁教授的采访,他回顾了举办高研班的缘起和想法,介绍了前两届高研班的教学理念及学术成果,并就即将举办的高研班展览和第三期高研班教学安排的最新变化进行了说明。
希望了解“中央美术学院表现与抽象艺术高级研修班”招生简章具体信息,请点击文末“阅读原文”或登陆中央美术学院官网:
http://jxjy.cafa.edu.cn/enroll/1418
孟禄丁:让高研班成为艺术同好思想自由交流碰撞的基地
导师现场授课视频
问:孟老师,中央美术学院表现与抽象艺术高级研修班马上就第三届了。当时您为什么想到要做这样一个高研班?
孟禄丁:是,现在高研班马上就做第三届了,但马上开学的是移到北京来的第一届。当时做这个高研班是因为央美在山东济南做了一个中央美术学院山东艺术教育中心,其中有一个名师中心项目,央美也希望研修班做的更有特色和学术质量,所以希望我过去做一个有关抽象艺术的高研班,命名为孟禄丁非具象艺术研究中心。这也是我第一次接触类似的研修班教学。
本期导师孟禄丁
对我个人来说,回到教学是因为有点情怀和使命感。在我看来,教学最重要的就是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一种真诚的交流。社会上有很多好的艺术资源,好的艺术家,我知道其中谁画得好,讲得对,就希望通过高研班这个平台,把周边有思想的好艺术家引入进来,将他们独特的有价值的思想与观念拿出来,与有志于从事艺术的年轻人面对面的自由交流,这一点特别重要。
第一期高研班还比较顺利,但做第二期的时候疫情就起来了,给导师和学员的跨地域流动造成很大影响,所以我就想在北京立一个项目,这样大家交流起来更加方便,也更加有利于教学。
本期导师顾黎明
本期导师马轲
问:就前两届看,高研班学员的构成情况是怎样的?
孟禄丁:学员中各个年龄段都有,既有在校生,也有比较成熟的艺术家,还有一些希望继续深造学习的高校教师。大家来自全国各地,各自的具体情况也不同,但大家的学习热情都很高。因为疫情,有的学员只得选择周末或是请假前来学习,并一直坚持到高研班结束,拿到高研班结业证书。
马树青导师授课现场
问:大家情况不一,高研班整体教学效果如何?
孟禄丁:中国当代抽象艺术这个圈子我比较熟悉,其中很多优秀艺术家都是我的好朋友。我请老师的原则是,首先一定是一个好的画家,才有可能是一个好的老师。另外这些老师我也都了解他们的教学水平,他们都很希望与学员和年轻人分享艺术创作经验,都很能聊也喜欢聊, 在艺术上也有很高的建树。这些老师不但画得好,还有理论思考和国际视野。
李迪导师授课现场
大家来到一起,最重要的是和很多成熟的、富有见解的艺术家在高研班的平台上交流和沟通。事实上,我们的高研班不是要把抽象艺术的理论或技术方法系统的教给学生,主要是让老师和学生之间有三个月的时间段可以进行密切的学术交流,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沟通与对话。
马可鲁导师授课现场
冯良鸿导师授课现场
问:跟一些高研班学员交流,大家不约而同提到感觉在这里打开了视野,表达更加自由,对自己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这是否也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
孟禄丁:对,我们在教学中也有这样的诉求。我在学院系统中教学上课,我们工作室(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第五工作室)的教学方向是抽象艺术,对于抽象艺术教学应该不同于其它艺术门类的教学,形成一种固定的模式,或是训练传授技能为主导。我认为抽象艺术应该在开放自由的教学理念和框架下进行。教学目的应该是打开学生的思路,把他们的生活和生命状态调动起来,让大家进入一种自由、活跃和放松的状态,从而发现自己艺术的特性、潜质和长处。这就需要和好的老师,有眼力的艺术家进行交流。老师只是比学生多一些创作上的经验,可以引导和帮助学生去找到自己,而只有在自由的氛围下,才能进入这样一种深入交流的状态。
学员走访导师马可鲁工作室
学员走访导师顾黎明工作室
问:移到北京后,为什么把“抽象艺术高研班”改名为“表现与抽象艺术高研班”?
孟禄丁:如果只是局限于“抽象”,我觉得太窄了。我们的名师中心项目挂名是孟禄丁非具象艺术研究中心,这样可以涉猎研究更宽泛的领域。表现与抽象是紧密相连的,两者是一种自然递进的关系,相辅相成。
学员走访导师袁佐工作室
问:今年九月份,要在北京为前两届高研班优秀学员举办展览,你对展览有何预期?
孟禄丁:我觉得这个展览“非具象·研究展”效果会很好,首先学员们都达到了一个很好的学习效果,大家都有很多想要去表达的东西。展览本来早就想安排,但因为疫情的原因一直往后拖。我希望高研班的教学每过一段时间,都会有一个类似的展览呈现,这也是大家除课堂教学之外的一个更加深入的交流,同时也是和社会的交流,可以获得社会的反馈,从另一个角度来检验高研班的教学成果。对学员来说也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学习环节。
“非具象·研究展”展览海报
除展览外,今后我们还会在北京的高研班做“当代艺术大讲堂”,邀请更多优秀的艺术家、批评家来高研班举办讲座,分享他们的艺术经历和个人化的创作体会,让大家更为深切地知道作品背后的人在想什么,为什么会形成今天的工作方法,创作出这种形态的作品。归根结底,最重要的,还是作品背后的人。我们也希望在一个较短的时间内,调动尽可能多的优质资源,帮助大家打开思路,激活大家的创作激情和状态。
“当代艺术大讲堂” 孙磊老师讲座现场
“思想的可见性”讲座海报
问:近两年来,很多年轻艺术家也都采用或借鉴了抽象艺术的表达方式。您对他们的作品有何整体印象,与您这一代艺术家有何区别?
孟禄丁:我接触过很多年轻的艺术家,教的本科生都是“2000后”了。他们与我们这一代相比最大的区别就在于,我们当时有个以苏派为主的官方主导的现实主义艺术教学体系的压力和限制,而现在的教学体系变得相对开放,年轻人所接触到的信息也更加多元。我认为今天的年轻艺术家最重要的是加强个人素养,更多的去思考今天艺术本体包括社会所面对的问题,而不仅是停留在对某种表面样式或时尚的追逐上,让自己的作品变得更具深度与价值。
另外,我一直认为年轻人不要把抽象风格的艺术看得过于重要,抽象艺术运动的成果就是留下了一种丰富的视觉语言,可以通过这种语言来表达自己。通过学习和吸收抽象艺术,让你的思路和语言表达更为宽阔,但最重要的还是画面形式背后真实的自己,包括对今天的世界和社会的认知,这是艺术表达内核的质量。
“从金苹果到黑方块——前卫艺术的逻辑”讲座海报
问:现在世界范围内也有一股现代主义的回潮,您是否也正是强调对于现代主义的学习与吸收?
孟禄丁:我觉得至少要回到那个脉络中去进行学习。西方有一百多年来的现代艺术发展史,在这一百年间世界已经发生很大变化,包括产生出后现代主义。但实际上很多东西都是在现代主义时期开始孕育和产生,涌现出无数跨时代的哲学家、文学家、建筑师和艺术家,这是经历了长时间的历史积累之后才创造出的文明成果,而不仅仅是我们看到的表面的作品形式,背后有很多对于人类和艺术本质的探讨。
经过社会潮流的变迁,很多有价值的东西失落了。现在大家又回到现代主义,在我看来与当代艺术向前推进的动力不足有关,尤其是在金融危机以后,当代艺术整体上方向比较迷茫,到目前还没有找到一个很明确的方向,它需要回到原初,找到向前发展的推动力,因此大家开始重新关注现代主义的大师、作品与流派。
问:有人曾说过,您之所以可以画抽象,是因为素描好。您自己认为扎实的写实功底对您的抽象创作影响大吗?
孟禄丁:我自己无法去判断这个问题,走过的路肯定都会对我有影响,因为这些东西都留在你的身体里了,我能把它悬置,选择另外一种方式表达已经不容易了。在我看来,画写实和抽象之间没有必然联系,也没有明显的上下文关系,如果我以前不画写实或石膏像画得不好,照样可以搞抽象。西方那么多优秀的抽象艺术家,没有听说谁是因为写实画得好画烦了无聊了,才改画抽象的。
孟禄丁个展“朱砂”
问:也有人认为您的新作“朱砂”是希望和传统发生联系,您有这样的主观诉求吗?
孟禄丁:没有,我已经在很多访谈中谈到我为什么选择“朱砂”这种材料,其中有朱砂的功能性和我希望传达的一种理念在里面,我希望通过一种方法来重新认识这种特殊的颜色和材料。这种功能性里面包含了一些传统的说法,但这和我主动弘扬传统是两回事。
2021年中央美术学院表现与抽象艺术高级研修班招生
“中央美术学院表现与抽象艺术高级研修班”是由著名艺术家孟禄丁教授主持的央美名师中心项目,由非具象艺术研究中心组织教学,项目坐落于中央美术学院燕郊校区,城市设计学院教学楼内,该项目由孟禄丁教授亲自设计课程,聘请业内顶级专家组成教学团队,旨在以中国当代视觉艺术语境为背景,深入研究现、当代欧美艺术与当下中国现实相结合的当代艺术呈现的语言与方法。
在课题设置与课程安排上,高研班将从表现与抽象艺术的源流谱系、思维能力与方法语汇的训练、视觉艺术基本要素与观看逻辑的运用、传统文化资源的当代性转换,个人化艺术语言与表达的提炼与精进等各方面,循序渐进,逐步构建一个关于表现与抽象艺术的实践与研究体系。
本期表现与抽象艺术高研班的授课导师为:孟禄丁(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顾黎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油画学会理事)、马轲(著名艺术家)。
该系列课程由导师讲座课和创作实践课两部分组成。通过70课时导师讲座课和270课时艺术实践讲评课的课程,由孟禄丁教授及顶尖教学团队亲自带领学员,在短时间内对每个学员的过往绘画经历做出一定深度的分析探讨,带来对绘画的重新界定,迅速进入全新创作状态,突破固有思维、激发创作原动力,深度挖掘学员潜在的艺术表达能力,全面释放视觉语言表达的活力,明确个人艺术发展方向,提供优秀作品展示平台,助力学员走向学术领域和艺术市场。
统筹:苑鸣鑫
采访整理:于海元
图文编辑:洪张博
李昕怡
发布日期:2021-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