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著名画家柯罗,曾在晚年时说过:“我每天早上醒过来向上帝祈祷,让我像小孩一样天真地看世界。”
人在儿童阶段的表现往往最天真与可爱,想法与行为都是最本能的反应,一切都是那么简单直接。这是由于他们正处于心智发展的初始阶段,刚刚开始观察和认知这个世界。在对周围事物进行初探的过程中,形成独特的感知与表达,这种特质化的表现,在艺术相关的创作中更为明显。
通过仔细观察,我们不难发现,儿童画大多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由最基本的简单形状组成。
这些在成人看来颇为特殊的视觉符号,其实就是儿童通过对客观物象观察,再经过大脑简化过程,形成的对物象的基本认知。儿童画作的呈现形式虽然简化,但表达的内容却并不简单。
第一届“央美·鲁信全国儿童美术作品大赛”作品:
吃废物的龙卷风先生 / 50×50cm / 综合媒材 / 郭骏毅 / 4 岁
第二届“央美·鲁信全国儿童美术作品大赛”作品:
给月亮挠痒痒 / 29×42cm / 丙烯/ 于子沐 / 5 岁
在前两届“央美·鲁信全国儿童美术作品大赛”中,评委们常常被儿童专属的“脑洞”所吸引。生活中习以为常的物象在孩子的世界里就会变新奇,固有的思维定式碰到小朋友就会被打破。
儿童的画作,不具备标准的比例,也没有严格的空间和体积约束,每一处落笔都是由心而发。大赛组委会的评委们认为:儿童画中表现得艺术趣味并不是儿童有意追求的,而是儿童天性的自然流露,因此,我们对儿童画的价值也应倍加珍重。
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央美·鲁信全国儿童美术作品大赛”评委杨景芝老师指出:“儿童教育最本质的要素,在于珍重和保护儿童艺术创作中最本真、最纯洁的创作动机和成果。”
绘画对儿童来说是一种语言,是对感知事物的表达,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借物抒情,传递感受的重要方式,所以大赛组委会的评委们呼吁:儿童创作不需要先学习技巧再进行创作。
如果在儿童本该放开想象,大胆创作的关键时期拼命向他们灌输高级专业技巧等将会给儿童的发展造成相当大的危害。刻意的模仿,会让儿童丧失自己的直觉能力,这既阻碍了儿童发展视觉认识活动,也培养了他们思维的惰性,压抑了儿童创造思维的发展。
第一届“央美·鲁信全国儿童美术作品大赛”作品:
沙漠卫士 / 52×38cm / 油画棒 / 徐翎腾 / 7 岁
第二届“央美·鲁信全国儿童美术作品大赛”作品:
人是怎么来的 /54×39cm / 综合媒材/ 袁嘉骏 /8 岁
第二届“央美·鲁信全国儿童美术作品大赛”作品:
降落伞是怎么来的 /27×27cm / 彩墨/佘山 /9 岁
“央美·鲁信全国儿童美术作品大赛”以“评选-引导-互动-伴随成长”的创新模式引导机构、家庭及个人建立正确、积极的美育观念,推动全国儿童美术教育的健康发展。鼓励孩子勤于动手,善于思考,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探索和认知世界。
儿童为什么要参加美术活动?对于这个问题,相信很多家长还并不十分明确。儿童绘画,并不是以培养专业技法纯熟的画匠为目的,它是对人进行心理、思想、情操和人格的教育。
第二届“央美·鲁信全国儿童美术作品大赛”作品:
便便是怎么来的 /39×54cm / 水彩/武闻天 5 岁
第二届“央美·鲁信全国儿童美术作品大赛”作品:
蠕动人是怎么来的 /28×42cm / 马克笔/浮佳茵10 岁
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先生指出,儿童美术教育是在培养孩子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孩子学完画后,不一定就要让他走上职业画家专业画家的道路。儿童美术教育中,往往容易走急功近利的道路,把原本应该陶冶性情、放松自由的表达,变成一种规定的任务动作,要防止少儿美术的“大人样”。重要的是要引导他们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热爱自己身边的世界。
美育的终极目的并不是知识和技能,而是一种态度和境界。
艺术与人的生命世界和生活环境同构,应该引导儿童观察生活、观察自然,在原生态美的环境中潜移默化地涵育美感。
第三届“央美·鲁信全国儿童美术书法作品大赛”8月2日正式截稿,在截稿前的两周时间里,让孩子们尽情去创作与表达吧,用你的手写你的心,用你的笔画传递你的思想,大赛的评委专家们也将会为孩子们的创作热情及灵感保驾护航!让我们一起相约,把小小智慧贡献给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