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 3 4 5 6
 
图片





每天晚上,北京望京SOHO的灯光渐次熄灭,而中央美术学院的22号楼的油画教室里却亮如白昼。十六位来自金融、法律、矿业、教育、互联网、设计等行业的学员仍然在讨论着白天的课堂写生,画板上是他们笔下神态各异的模特。他们的笔触有的熟练,有的生疏,却都十分认真,画布上的形象色彩都尽显质朴与真诚。指导老师来到教室,低声的给每一位同学指导建议。教室里随处可见学员们的人物、人体和风景写生作业。


图片


油画进修课程是学院的特色教学内容之一,班主任焦老师介绍到,在课程班的学员中有工程师、律师、国企高管、高中教师、会计师,甚至还有两位非常资深的设计师加入。报名咨询的火爆程度一直是居高不下的。


图片

中央美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毕业季展览




在这个被AI技术颠覆的时代,当多数人焦虑于如何"有用"、如何不被机器取代时,这群人却选择投入时间精力学习看似"无用"的油画。他们究竟在追寻什么?绘画这一传统的表达方式,在人工智能时代又被赋予了怎样的新意义?


图片

图片来自于网络






图片



在代码世界里,一切都是可预测、可控制的;而在画布前,我重新找回了失控的感觉。2025级的学员李先生,已经是某资源领域的资深工程师,正在调和一种"怎么都调不对"的绿色。他的画板上是一幅未完成的风景写生,天空部分因为多次修改显得厚重笨拙。


图片

风景写生作业讲评

课程导师:焦韫思




这位理科工程师的经历颇具代表性。这些整天与参数、数据打交道的人,表现出对具象艺术创作的强烈渴望。网络上出现过一组数据分析:越来越多的都市职场人士开始出现某种'感官饥渴'——他们太久没有实实在在地动手'做'一件东西了。


图片

图片来自于网络




绘画过程所要求的"具身认知",恰恰构成了对数字生活的重要补偿。据相关研究发现,手部在绘画中的精细动作能够激活大脑中负责情绪调节的岛叶皮层,这种生理机制与冥想有些类似。而当画笔触碰画布时产生的触觉反馈、颜料与调和油混合的嗅觉刺激、视觉色彩的微妙变化,构成了AI无法替代的多感官交响。


我们正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感官贫困,人类学家项飙在《消失的附近》中指出,当一切经验都可以被数字化时,身体的直接体验反而成了稀缺品。绘画,这种需要眼、手、脑协调的古老技艺,意外地成为了数字时代的"解毒剂"。


图片


油画进修班的课程设计刻意强化了这种身体性。从研磨颜料、绷画布开始,学员们被要求参与创作的全物理过程。这不是为了复古,而是要让现代人重新建立与物质的真实联系。在AI时代,这种联系可能比我们想象的更重要。


图片

《中央美术学院油画进修课程班》

学员在厦门植物园风景开启写生实践

课程导师:冯杰教授






图片



课程进行到第四个月时,一个有趣的现象开始出现:那些在工作中最依赖数据的学员,往往在绘画时表现出最强的写实倾向。与之相对,从事创意工作的学员反而更早尝试抽象表达。


这反映了两种不同的心理需求,抽象的数据工作者渴望从抽象回归具象,而创意工作者则需要从具象中解脱。但无论哪种路径,绘画都提供了一个难得的"认知缓冲区"——在这里,快节奏的功利性思维被悬置,代之以缓慢的观察与沉思。


图片

《中央美术学院油画进修课程班》

在厦门植物园写生

课程导师:路昊副教授




这种"慢"在课程中被制度化为一种方法。在以丙烯材料语言为研究方向的课程中,学习者可以放开具象与常规视觉经验的束缚,只用材料呈现画面的构图、肌理、节奏和语言。这种看似简单的训练,实则是对注意力分散症的强力矫正。它教会你在一个充满干扰的世界里保持专注,从事律师职业的张同学说,这种能力在我的律师工作中同样珍贵。


图片


更具时代意义的是,绘画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容忍度"培养。与追求效率最大化的职场环境不同,绘画允许甚至鼓励"错误"的存在。颜料覆盖、笔触修改,这些'浪费'恰恰是创作的一部分,老师们常在课堂上强调,学会与意外共处,可能是AI时代最重要的生存技能。


图片

《丙烯材料语言研究》

课程导师:黄河






图片



在美院的人体写生课上,一位经验丰富的模特摆出的动势非常优美。学员在捕捉这个动态时,发现模特的呼吸节奏让她的肩膀线条产生细微起伏,而窗外偶然透入的一束光突然照亮了她的一缕头发。他非常迅速地在画布上表现了这道生动的反光。课后,他尝试用AI生成同样的构图,尽管技术完美复现了“人体坐姿”的物理结构,但生成的图像中,肩膀的弧度是算法库的“平均值”,眼神的光泽缺乏真人因思绪波动产生的层次感——因为AI从未经历过那天画室里,光线、对话与情绪交织的偶然性。正如这位同学所说:“技术能模拟‘结果’,但无法替代我和模特之间那半小时的呼吸同步。”AI的“创作”本质是对已有数据的重组,而真人写生的每一笔都是对当下独一无二的生命体验的响应。


图片
图片

AI生成再创作(图片来源于网络)




这个实验揭示出绘画在AI时代的更深层价值:它成为了确认人类主体性的仪式。当AI可以生成精致的图像时,为什么还要亲手绘画?进修班学员们给出了近乎哲学的回答:"正因为AI画得太'完美'了,我们才更需要不完美的真实表达。"






图片



中央美院的这个现象并非孤例。全球范围内,社会美育市场正在快速增长。纽约艺术学生联盟的晚间课程持续爆满,等候名单长达数月。


图片
图片

图片来自网络




这种趋势背后是一场静默的认知革命:曾经被视为奢侈品的艺术修养,正被重新定义为未来公民的核心素养。


图片

冯杰教授指导学员风景写生




艺术教育的重点也在从技法传授转向审美体验,中央美术学院冯杰教授指出,我们不仅要培养'画得好'的人,更要培养'懂得看'的人。这种范式转变暗示着更深刻的社会心态变化。当AI接管越来越多"有用"的工作后,人类反而获得了关注"无用之事"的空间。


图片

学员作业阶段性讲评

课程导师:吴小虎副教授






图片



当夜色渐浓,画室里画笔与画布摩擦的沙沙声,与窗外数字世界的喧嚣形成奇妙共鸣。在这个被效率和功用主导的时代,还有人在坚持用最原始的方式与可见世界对话,这本身就是一种温柔的抵抗。


图片

图片来源于中央美术学院微信公众号




或许正如诗人里尔克所言:"艺术作品本质上都是无用的,但正是这种无用,使它免于成为时代的奴仆。"


图片

图片来自于网络




在AI重构一切的今天,"无用之美"反而成了最珍贵的灵魂武器。那些重拾画笔的人,在不经意间参与着一场关乎人类本质的宏大叙事——在那里,价值不由算法决定,意义超越功能而存在。




✰推荐课程:

《中央美术学院油画进修课程》


✰特色课程:

①人像、人体写生实践;②风景写生实践;③丙烯材料语言研究;④抽象表达实践;⑤创作实践


✰课程咨询:

焦老师 15210690619


✰报名邮箱:

jiaoyunsi1108@163.com  



图片

扫码咨询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直达招生简章



图片

中央美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非学历教育项目

课程实时更新,请及时关注

图片
图片

统筹:苑鸣鑫

审校:温粟媛

编辑:招生办

排版:佐   木


发布日期:2025-07-15

联系

招生咨询 +86-10-64771253
业务联系 +86-10-64771281
地址 北京市朝阳区花家地南街8号

版权所有 2010-2020 中央美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 Copyright © 2010-2020 JXJY.cafa.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50310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