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Boris Shiu
远方
《品·格——中国经典绘画临摹研修课程(周末班第六期)》学员
中华花艺教授、家居造型师
远方最早引起我的注意是她在朋友圈分享的一组宋代李嵩的《花篮图》对比图。为什么同一幅摹本、同一个人临摹会有两种色彩感觉?她为什么发这两张图呢?这引起了我的好奇。
▲ 左:2025年央美课程期间临摹,右:2023年机构线上课程临摹
一个春日的午后,我见到了远方。她跟我聊起了这两幅画:一幅临摹是今年在央美课程期间绘制的,另一幅是两年前一个培训机构线上国画课程的作业。
老师开玩笑说,她两年前画的《花篮图》花里胡哨,现在作品有了宋画的悠远和雅致。以前线条勾勒很硬,临摹了色彩,但没画出植物本身的质感。现在这幅画不仅对摹本研究更细致,落笔前也思考了植物在自然中的状态和质感。
▲ 《花篮图》细节对比图
上/左图为央美课程期间临摹,下/右图为线上课程期间临摹
01“取法乎上”的央美标准
远方毕业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设计专业,是在知名家居杂志从业十年的资深设计师,对美学、设计和艺术有持续接触和鉴赏力。她在大学期间即学习过工笔课程,后来也陆陆续续参加了四年的国画线上课学习。在画画这件事上,她算得上是科班出身的美术生。
我很好奇专业美院毕业的她为什么会选择网课。毕竟网课已经被大众贴上了“价格低、课程务实、录播课多、没时间看回放”等标签。她的回答是:学习方便、时间灵活,符合我当时的主要需求,毕竟我还有工作和家庭需要平衡。
在远方看来,线上课的学习,为她打开了传统书画的窗,掌握了很多基本技巧,增加了人文修养,但是隔着屏幕,师生间的沟通和一对一的指导较少。
而线下课如同真正跨进了中国画的门,学习更有深度。老师能够根据同学遇到的问题第一时间做出针对性的指导,因材施教。对学生的绘画技法、画面呈现的气息都有非常高要求。
这个高标准不仅基于老师个人的教学经验和文化修养,背后还有经过多年教学实践检验的教学体系作为支撑。在央美几个月的课程,好像有一双无形的手推着你往前走,精力付出很多,收获也非常多。
▲ 《品·格——中国经典绘画临摹研修课程》
敦煌壁画课程作业 《敦煌285窟现状摹写》
授课教师:马祎鸿老师
▲ 《品·格——中国经典绘画临摹研修课程》
工笔人物课程作业 《韩熙载夜宴图 》(局部)
授课教师:栗玉莹老师
( 未完成稿)
▲ 《品·格——中国经典绘画临摹研修课程》
《千里江山图》临摹与研究课程作业
授课教师:冯海涛教授
“央美的学习让我不论是在看画的眼光,还是手头工夫上都有了显著提升,感受到了质的飞跃。”
“取法乎上,得乎其中;取法乎中,得乎其下。我是艺术专业毕业的,对教育机构、老师水准、课程设置,还是有比较高的要求和判断力的。央美的学习,是一次取法乎上的选择。无论在临摹范本的选择,还是老师的专业背景上,央美都有自己的一套教学标准。老师指点,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学通透”。
“传统的艺术讲究传承,想要进一步提高,还是需要面对面口传心授”。再加上《品·格——中国经典绘画临摹研修课程》涵盖了壁画、花鸟、人物、山水的完整体系,脉络清晰,正和远方的心意,就这样她来到了央美。
▲ 《品·格——中国经典绘画临摹研修课程》
马祎鸿老师示范创作
02老师一句话,胜读十年书
远方最满意的一幅作品是《果熟来禽图》,也是她在央美完成的第一幅画。在课堂上,她和栗玉莹老师的沟通十分频繁,因为虽然一些道理自己知道也理解,但怎么落实到手头上又是另一个层面了,有的时候会画得不够,有的时候容易画过。这时,老师及时给出的反馈,分享的经验尤为关键,有些东西老师提示一下就明白了。有一次看到老师放在教室里的一张草稿,她顿时意识到自己的线勾的不对,“否则需要自己摸索很久,还得聪明点儿才能领悟到”,远方笑着说。
▲ 《果熟来禽图》临摹
她也曾自己在家临摹了一幅牡丹图,但总觉得哪里不对劲,直到不久前在央美美术馆《传移模写: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临摹教学作品展》看到了徐华翎教授画作中的一朵白花,她才发现自己“画过了,不是最好的状态,还是需要多看真实的作品,现场看和对着屏幕去临是不一样的。中国画的笔墨很含蓄,看真实的画才能感受到作品的生机、理解什么是气韵生动。”
▲ 《牡丹图》临摹
《千里江山图》冯海涛教授研究了几十年,曾担任央视《国家宝藏》节目《千里江山图》国宝守护人,详细地讲解过颜料的成分、绘画的步骤,是一个严密,甚至严谨的过程,每一步都有具体的要求。“老师给我们上课时,做了很多历史文化方面的解读,为了让同学们对颜色的叠加效果有直观感受,还非常细致地给我们演示颜色在不同明度下的相互叠加的变化。
▲ 《品·格——中国经典绘画临摹研修课程》
冯海涛教授示范创作
网上有博主直播或晒出自己画的《千里江山图》,用青、绿、黄、赭、墨这几个传统颜色晕染几遍,在屏幕中看起来就非常好看。我们画的时候颜色可能要上十几遍甚至几十遍,慢慢叠加出微妙的画面效果,这是屏幕和照片不能全部呈现出来的”。
“《千里江山图》的难度很大,初学者很难独自完成,老师会根据每个人的进度随时给出调整建议。老师都那么认真了,我们对自己的要求也不能太低,不自觉地就卷起来了”。
“中国画最有意思的地方就是画家把自己对人生、对世界的看法都藏进了画中”。比如那些山水画,看着是风景,其实里面蕴含着中国人的宇宙观,唤醒了我们骨子里的文化基因共鸣。临摹完《千里江山图》,再看真实的山,远方突然就懂了古人说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 远方观察到真实山脉走向与《千里江山图》如出一辙
在央美,除了可以和老师及时沟通外,班里的同学经常临摹不同的作品,比如同样画人物,大家可以选择各自喜欢的作品,其中涉及到的技法处理老师都会讲到,总能学习到新内容。
远方上课期间,隔壁班正在画西方古典堪培拉,他们也对中国画很感兴趣。大家相互学习,艺术本身没有界限,不同的创作方法而已,毕竟现在的生活方式、文化都是东西交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
03学喜欢的东西,照顾好自己的心
远方的弹性工作制让她得以在职业之外,保留一片自我生长的领地。她认为人前半生总在囤积生存技能,难免会感到焦虑。“人需要时常跳出既有框架,学些看似无用的东西来滋养自己”。
二胎出生后赋闲在家的两年,每周雷打不动地去插花教室报到让她摆脱了日常生活的琐碎。当山茶与白梅在剑山中舒展姿态,她也跟着重新找回了生活重心。这些看似闲散的探索,实则是对抗庸常的精神出口。
▲ 远方的插花作品(摄影:雷坛坛)
插花时对植物形态的敏感,自然过渡到了对传统国画的欣赏。中国画不靠视觉冲击取胜,好的笔墨能留得住创作的温度,就像看沈周的《东庄图册》,总觉得那茶炉余温尚在,能听见炭火噼啪。
▲ [明] 沈周 《东庄图册》(第17页)
“多数人完成学校教育后,学习就终止了,但终生学习会让人保持一个新鲜的状态。现在青少年教育市场如火如荼,而对成年人继续教育的关注却显得匮乏,大家除了把精力投入到工作和家庭上,也要给自己的兴趣留点时间,关照好自己的心,让自己生活得更快乐,才有能量做更多事情。”
持续的学习不是任务,而是一种生活习惯和陪伴,在这中间会有很多收获。比如远方当初为了兴趣学习插花,但无心插柳柳成荫,后来也做了很多和花相关的项目,有意想不到的一些发展。
“人还是要活在当下,有什么想做的事情,想学的兴趣爱好,就安排起来。因为谁也不会知道以后会不会更忙?总会有这样那样的事情等着我们去做。我们能把握的只有现在,安排好时间,不需要占据太多精力,它会生长出你意想不到的能量。”
远方告诉我,她刚刚在央美附近租了一个工作室,准备画画用,也想把画画、插花、喝茶这些让她受益的生活美学分享给朋友们,同时非常期待央美后面的国画创作课。与其永远等待“合适的时机”,不如即刻启程。当下的全心投入,既是对自己的珍视,也是给未来最好的馈赠。
了解课程更多详情,请点击
中华美育行丨“品·格——中国经典绘画临摹研修课程”(周末班·第六期)开启招募
"中华美育行"社会美育行动计划课程
CAFA SCE
中央美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
CAFA SCE
“中华美育行”社会美育行动计划
中央美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积极践行美育服务大众精神,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的核心精神为引领,充分发挥部属院校的专业优势和人才优势,为践行中央美术学院“中华美育行”提供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方案。中央美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中华美育行”社会美育行动计划由中央美术学院专家、学者共同参与,为央美美育精神的传播和推广贡献智慧和力量。
欢迎关注
中央美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
电话 / 010-64771253
地址 / 北京市朝阳区花家地南街8号
统筹 | 苑鸣鑫
编辑 | 杨 爽
发布日期:2025-0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