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 3 4 5 6
 
图片


2024年,1179万00后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仅为55.5%,全国近6000万人仍在辛苦求职中。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再一次成为社会焦点,00后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


未来在何方?如何找到一份工作?怎样面对压力和失望?该以何种方式生活下去?这些焦虑和挣扎是这个时代不可被忽视的问题。


胡酉同、张颖昕,两位00后女生,人生经历不同,教育背景不同,却殊途同归,一起进入中央美术学院“中华美育行”社会美育项目《书法篆刻高研班》学习,在一笔一画、一刀一石的世界里,找到了属于她们自己的“上岸”之路。


1


书途漫漫 坚定内心之所向



图片

胡酉同 


01

学书之路 两个节点


自幼生长在广东顺德,误打误撞进入书法专业。我在学书之路有两个非常重要的节点。


图片

胡酉同的家乡顺德逢简水乡



第一个节点:


外公对我的言传身教。外公认为,一个人的字迹反映了他的品性和修养。他常常告诉我:“字如其人,做人应该坦坦荡荡。”


在我成长的过程中,外公始终以身作则,每次写字时都一丝不苟。今年搬家收拾东西的时候突然看到外公2017年给我写下的信,他用红笔做了标记,强调字写得好看是多么重要,不仅能给人留下好的印象,还能提升自己的气质和自信。每当看到那些整齐的字迹,我都能感受到外公对我深切的期望。他的教诲成为我生活中的一部分,激励着我不断追求更好的自己,字迹虽小,却承载着外公满满的爱与教诲。从钢笔字到毛笔字,就这样种下了我兴趣的种子。

图片

入选“顺德青年”,外公外婆在我的作品前



第二个节点:


高中阶段我读的是一所艺校的绘画专业。高二时,我第一次知道书法也可以参加艺考上大学。班主任给我分析了广东美术艺考的竞争力和就业方向,还讨论了书法艺考的优势,老师的鼓励让我下定决心“试一试”。高三的时候在恩师龙浩秋老师的帮助下,我毅然来到北京参加书法艺考。


这个选择让我既紧张又兴奋。虽然画画是我的主修,但书法一直在我心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书法不仅让我找到了一种表达自我的方式,更让我体会到坚持与努力的意义。这次艺考开启了我新的学习旅程,让我坚定了追寻艺术的梦想,也让我意识到,只要勇于尝试,便能开辟出一条新的道路。


图片

我的部分字帖



02

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大学四年,疫情占了三年。多数是网课为主,尽管我努力适应这种新的学习模式,尝试在线交流,但总感觉少了一份亲近和真实,缺乏现场的动态参与感。


当我得知央美《书法篆刻高研班》启动后,我特别兴奋。央美是我心中神圣的艺术殿堂,我希望能在课堂上感受老师们的教学理念与方法,体验到面对面交流带来的学习乐趣。

图片
图片

我的学习笔记


通过老师对经典作品的梳理与讲解,能够更直观地理解知识点,也能更方便地与同学们互动讨论。这样的学习方式让我感受到课堂氛围的独特魅力,激发了我更深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在篆隶专题课程中,徐涛老师和蔡梦霞教授指出我写的曹全碑线质“太魅”,显得不够古朴。为了改善这个问题,我尝试放慢书写速度,仔细体会每一个字的结构与节奏。在写每一笔时,我都更加专注于落笔与提笔之间的转换,确保笔端与纸张充分接触,以此来增强点画的表现力。我开始注重对笔的控制,努力抓住每一笔的力度和运行轨迹,感受笔在纸上留下的痕迹与气韵。在这个过程中,我也尝试调整握笔的方式,使其更加灵活和稳定,从而更好地表达出我对刻痕与笔痕之间关系的理解和追求。


图片

和高研班同学在学校听讲座

图片
图片

我的日常练习


高研班的课程设置非常全面,涵盖了古文字、书法史论、碑帖鉴赏以及篆刻艺术等多个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系统化的课程让我不仅掌握了书法创作的技巧,还可以通过书法临摹以掌握经典作品的精髓,提升自己的艺术修养和鉴赏能力,为我今后的创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图片
图片

我的作业




03

所学与所用


我现在是一名少儿书法老师,高研班的学习让我认识到要传授孩子们的不仅仅是文字的书写技巧,还包括汉字的来源和文化背景,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汉字的美。在历史的长河中,每个时期都会有不同的书法流派兴起和传承,每种风格都有其独特的审美风格和表现方式。只有通过学习和研究这些流派和风格,才能更好地理解传统书法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图片

和高研班同学一起听讲座

图片

我的学习日常


2


追光而遇,沐光而行


图片

张颖昕 


01

我与书法,自然成长、融合


张颖昕,北京姑娘,自幼学画,七岁练习书法。


幼时,母亲对书法的热爱如同一缕春风,悄然吹开了我与书法之间的奇妙缘分。她常会带我参观一些书法展。那些书法作品宛如一幅幅神秘的画卷,在我面前展开,有的刚劲如铁,仿佛能穿透岁月的壁垒;有的则飘逸似云,带着无尽的诗意。那些或浓或淡的墨色,在宣纸上勾勒出无尽的韵味,仿佛在诉说着古老的故事。


从此,书法成了我人生启蒙的恩师。在旧报纸上,我一遍又一遍地磨练基本功;在老师的悉心指导下,我感受着每一个笔画的韵味。书法教会了我坚持,让我领略到传统艺术的魅力。


图片

小时候的我 



02

此刻,我在央美



虽从小练习书法,但我非科班出身,不知如何系统学习。《书法篆刻高研班》为我提供了补足短板的宝贵机会。从甲骨、钟鼎、简帛再到刻石,从材料的不同分析书写的异同,要有多种方式方法关照书法。


徐涛老师对甲骨、金文等不同书体的精彩讲解,宛如一把神秘的钥匙,开启了我对古老文字探究的强烈渴望。于是,我毅然开启了一场前往安阳的文化探寻之旅。当我站在它们面前,终于明白了老师所说的书法中的“线质”是什么意思。它们就那样静静地躺在展柜里,却似有千钧之力,每一道刻痕都诉说着远古的秘密,那股来自心灵深处的震撼深深影响着我。


图片
图片

甲骨文


通过蔡梦霞老师的局部分析法,我的书法鉴赏力大幅提升,能精准剖析作品的点画、结字、章法与墨法。之前我看碑帖就是一扫而过,经过学习我能发现很多字的细节。比如字法的构式,行笔的方式是怎么样的等等。蔡老师那句“字帖永远是你最好的老师”深深触动了我。


在高研班老师们的指点下,我开始调整自己的书写习惯和风格,尝试在作品中增加趣味性,通过不断地练习松动和灵活的线条,写出流动性,逐渐摆脱死板的书写状态。同时,我也更加注重整体作品的协调性,避免某个部分过于突出而破坏整体美感。


图片
图片
图片

我的日常练习

图片
图片

临摹宋本


对于想要考研的我来说,专业知识的积累至关重要。


来央美之前,我对书法的发展历程知之甚少,高研班的学习帮助我逐渐系统地梳理了文字史,极大地丰富了我的知识储备,让我对书法这一古老艺术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此外,高研班注重临创转换,这是我之前所欠缺的。在这里,有老师能够帮助我解决实际问题,让我在书法创作上有更大的提升,为我实现自己的目标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在这三个月的时间里,我领略到书法篆刻深厚的内涵,从简单的笔墨纸砚到点画、结字、篇章、墨法等诸多讲究,明白每一笔皆需精研,每幅作品都是古人的智慧结晶。它并非易事,而是一门需要秉承着敬畏之心,深入钻研的高深艺术。


图片

高研班课堂上的拓本题跋

图片

高研班课堂上的毛笔


我特别喜欢班级的学习氛围,浓厚且令人振奋。老师们会布置不少作业,同学们都以极高的热情和认真的态度去完成,彼此激励着,互帮互助,共同进步。


我们一起讨论书法作品,分享学习心得,在这个过程中,我不仅学到了更多的书法知识和技巧,还收获了珍贵的友谊。这种集体的凝聚力让我深感温暖。


图片
图片

央美“新生”初体验


03

关于未来


不久前,我怀揣着传承书法艺术的梦想,考取了教师资格证,期待着未来能引领更多的孩子走进书法的奇妙世界,让他们在笔墨之间感受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图片

高研班课堂里的古籍善本

图片
图片

我的参考图书



3


中华美育行 助力成长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终身学习”已然成为社会大众的共识,“去哪学,怎么学”成为社会大众在选择“继续教育”时最为关心的问题。


中央美术学院“中华美育行”社会美育行动计划的开展,为更多的年轻人提供了进入中国最高美术学府继续学习,接受央美美育理念和系统化教学的机会,在提高她们专业素养的同时,透过书法这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核,构筑着她们丰盈的精神花园。


没有最好的道路,只有更适合自己的道路。希望两位年轻女孩的所见、所思,所行也能给你带来新的视野,新的勇气与力量。



图片

"中华美育行"社会美育行动计划课程


图片

CAFA SCE

中央美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

CAFA SCE

“中华美育行”社会美育行动计划


中央美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积极践行美育服务大众精神,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的核心精神为引领,充分发挥部属院校的专业优势和人才优势,为践行中央美术学院“中华美育行”提供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方案。中央美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中华美育行”社会美育行动计划由中央美术学院专家、学者共同参与,为央美美育精神的传播和推广贡献智慧和力量。

图片



统筹:苑鸣鑫

编辑:温粟媛



发布日期:2024-12-17

联系

招生咨询 +86-10-64771253
业务联系 +86-10-64771281
地址 北京市朝阳区花家地南街8号

版权所有 2010-2020 中央美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 Copyright © 2010-2020 JXJY.cafa.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50310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