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花了四年时间画得像拉斐尔一样,但用一生的时间,才能像孩子一样画画。
面对孩子的画
不要随便指指点点
有一次,某儿童美术机构组织孩子画爸爸妈妈肖像的体验活动,孩子们兴高采烈地用画笔和颜料在画布上投入地涂画他们心中爸爸妈妈的形象,孩子的爸爸妈妈在旁边做模特。孩子画的简单幼稚,但都十分生动有趣。
其中一个五岁多小男孩画的爸爸特有意思:凌乱的的头发一根根地竖起来,眉毛一高一低弯弯曲曲,眼睛一大一小,小小的眼球大大的眼白,红红的鼻头,歪到耳边的大嘴,大大的头,细细的脖子。孩子画得很用心,很投入,尽管,他涂得颜色有点混乱,线条也歪歪扭扭,但在笔者看来,是一副很有意思的孩子的肖像画。
这时,他爸爸来到他画前,一边和他说着什么,一边也拿起笔在孩子的画上改了起来。看完他给孩子改完的画,笔者哭笑不得:爸爸把孩子原来画得凌乱稀疏的头发,用黑色涂得工工整整,两个原本可爱调皮的眼睛也改成了圆圆黑眼珠的浓眉大眼,歪到耳边的大嘴也回到了原来的位置。脸的颜色也从孩子画的青绿色调改成了粉扑扑的肉色,本来生动有趣,充满童趣,极富感染力的孩子的作品,让那位爸爸改成了标准简笔画版的动漫头像。
这个事例其实反映出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很多家长,包括不少从事儿童美术教学的老师,在他们认识里,大人肯定比孩子懂得多,大人肯定比孩子画得好,孩子画画那点东西还不简单?大人随随便便都可以指导孩子。
中央美术学院山东艺术教育中心少儿美育中心
城市课堂游学营
孩子的画是高级的艺术
其实,孩子的画不简单!孩子的画从本质上讲是一种高级的艺术,有完全不同的一套系统与逻辑,我们只有真正了解和学习了这些,才能真正读懂孩子的画,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
绘画可以分成两大类型:具象的(写实)的和抽象(非写实)的,孩子的画就属于后一种类型。我们对孩子绘画的评价体系应该建立在这种体系之上。
我们成人一般更容易接受具象写实的绘画,这是因为我们生活在一个真实具体的世界里,对于绘画中逼真形象的诉求是一种天生的反映,画得越像、越逼真,就认为画得好,技艺高超。这其实是一种技术崇拜的心理。另一方面,我们大多数成人的艺术审美教育缺失严重,对美术史、对美术的风格、流派、艺术形式缺少基本的认识,对美的认知,仅仅停留在是否画得像,画得好看这个层面。所以,那些画得像照片的画作更容易得到普通大众的认可。反之,就会觉得画得不好,不被认可接受。
偏写实、唯美风格的画更容易被一般大众接受
要了解现代大师的绘画
尽管大多数人也知道毕加索、梵高,甚至了解马蒂斯、夏加尔等大师,知道他们的作品卖得很贵,但并没有多少人真正能够或者有意愿去解读欣赏他们的作品。
要想读懂非写实体系大师的作品,我们就需要简单了解一下这些方面的知识:写实具象体系和非写实抽象体系,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体系,它们所追求和表达的方向、语境区别都非常大,要读懂欣赏非写实体系现代派大师的作品,就一定要站在这个特定的体系语境之下,我们才能真正了解和欣赏。
莫迪里阿尼作品《Portrait of Henri Laurens》
马蒂斯作品《Young Sailor II》
我们大部分人之所以看不懂,或者接受不了这些作品,就是因为我们是站在写实体系的语境下,用客观写实的体系标准来衡量品评非写实体系的作品,必然会错位,这就像我们坐在话剧的舞台前非要看到电影的效果一样。
那么,这两大体系的特点和区别在什么地方呢?
简单来说,写实体系的绘画,以客观再现为主要目的,追求形象内容的形似、逼真,表达的内容占主导地位,画面的形式不是关注的重点,客观的因素更多,立体感强。如下面这幅静物油画:
追求形象内容形似、逼真的写实体系绘画
而非写实体系绘画,(主要指现代主义绘画)以画面形式语言的追求为主要目的,他们更关注画面中本体语言(点线面、黑白灰、色彩的搭配、画面的肌理、笔墨的技法等)的研究,画的内容居于较次要地位,而主观的形式占有绝对地位,平面感更强,更追求画面的形式感。
勃拉克作品《静物》
毕加索作品《梦》
孩子的绘画,本质上更接近于后者,也就是非写实绘画体系的所呈现的面貌。
这是因为,孩子的生理、心理特点决定了他们对客观写实体系中形象、透视、光影、空间等因素不可能有较好的理解与表达,他们的真实世界里更多呈现的是他们的想象、对形象的特有认知、对看到事物的主观概括。他们的画面是平面的,他们的色彩是主观的、强烈的,他们的形象是夸张的不受局限的,他们的空间和时间是多维的,他们的用笔是自由的。
这些孩子绘画的本质特点恰恰在很多方面暗合了现代绘画所追求的理念,所以我们常常能感觉到有些现代绘画大师的作品很像孩子的绘画。而确实是有不少大师从孩子的绘画中学习汲取灵感。当然了,现代大师的画不等同于孩子的画,他们是在经过完整的艺术历程后上升到或者说回归到一种接近儿童绘画的表象,最大的不同在于他们是有意识有控制的追求,而孩子的绘画更多是一种原始的本能。
大师的画与孩子画的比较,你能分清楚哪几幅是大师画的哪些又是孩子画的吗?
让·杜布菲作品《逃走》
马蒂斯作品《红色工作室》
保罗·克利作品《塞内西奥》
魏淑雨作品《陪伴》
李奕涵作品《妈妈照镜子》
张子瑄作品《我的世界“等车时光”》
程孟源作品《这世界那么多人》
教孩子画画
应注意哪些点?
我们不是说所有孩子的画都像大师,要出现真正像大师的孩子的画作,还是需要专业知识和经验丰富的老师指导。
那么,如何能让孩子的画真的像大师的呢?
笔者觉得把握好以下几点:
1.平面感
平面感是孩子的特有专利,而且平面感本身也是很高级的形式,千万不要强求孩子去画空间和透视,更不要要求他们画光影。
2.节奏感
强调构图,重视画面中点线面的疏密节奏,注意画面中的疏密布局。节奏就如音乐的旋律一样,节奏好了,韵律就出来了。
3.色块布局
注意几个大色块的归纳与运用,要有主色调,运用好协调色与对比色,色块要有主次。
4.丰富感
画面的语言手法要丰富,材料的运用起到很重要作用,材料语言的运用会使画面不简单,更耐看。
5.稚拙感
孩子的画,一定要有他们的属性——天真、有趣、生动、热烈,这是他们的本性,也是他们绘画的可贵之处。一定要发扬保护这种特质,不要太追求技巧的熟练和画面的工整,留给他们足够自由的空间。
以上几点经过指导孩子是能做得到的,至于比例结构、光影、透视、空间等因素不是孩子能够理解和控制的,就让他们自由发挥吧,只要把握好以上几点,孩子肯定能画出精彩的作品。
学会欣赏童画之美
优秀的儿童画作品是充满美感的,真的可以和大师作品媲美,只是,随着他们年龄的成长,自我认知的变化,以及社会教育的影响,他们可能再也画不出那样美好的画了。
他们会画得越来越准确、越来越合理、越来越像、越来越熟练,也会得到越来越多人的夸赞,在同时,他们也越来越把自己丢掉了。
只有学会欣赏童画之美,充分了解、尊重孩子的天性,才能更好的走近孩子内心,进而让艺术思维伴随其成长,受益终生。
王琬畅作品《叶子间的精灵》
梁蕴姿作品《画里的世界不一样》
我们的童年过去了,我们的童心也就消逝了。
在成年以后还能保持一颗童心,那就离真大师不远了。
图文来源:
中央美术学院山东艺术教育中心少儿美育中心
*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于网络
"中华美育行"社会美育行动计划课程
CAFA SCE
中央美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
CAFA SCE
“中华美育行”社会美育行动计划
中央美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积极践行美育服务大众精神,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的核心精神为引领,充分发挥部属院校的专业优势和人才优势,为践行中央美术学院“中华美育行”提供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方案。中央美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中华美育行”社会美育行动计划由中央美术学院专家、学者共同参与,为央美美育精神的传播和推广贡献智慧和力量。
统筹:苑鸣鑫
审校:温粟媛
作者:潘利国
编辑:刘 贺
发布日期:2024-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