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00后,网上曾经出现过这样的描述
“ 刚出生就赶上非典爆发
吃奶的年纪遇上三鹿奶粉
小学接着被地沟油毒害
初中遭遇禽流感
高中碰上新冠疫情 ”
00后似乎真的是被“追着打”的一代
当大学毕业的钟声敲响
许多人遭遇了“毕业即失业”的尴尬境地
教育普及带来的学历贬值
行业变革对技能的新要求
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巨大落差
共同编织了一张复杂而微妙的就业网
在这样的背景下,他们该何去何从?
01
“月亮”与“六便士”之间的选择
2023年6月,01年出生的北京女孩王雨歆从首都师范大学学前教育(师范类)专业本科毕业。
王雨歆的求学经历略显“非典型”。她15岁中考后就进了首都师范大学,在那里先读了三年中专,接着是两年大专,两年本科。
母亲说“女孩儿学学前教育会照顾小孩儿,温柔,弹弹琴、唱歌、画画、跳舞,还好嫁人,以后找个离家近的幼儿园工作,朝九晚五,有双休,带薪寒暑假,多好”。
就这样,她开始了为期七年的学前教育学习,学习了钢琴、舞蹈、唱歌、美术(更偏向于综合材料情景创设)。
大学时练习舞蹈
因为对家庭教育的关注,大学期间她曾试着去考四川师范大学家庭教育专业方向的研究生,但因为没有过国家线,就不了了之了。
大学毕业时,虽然已经有可以接收她的实习园和家人帮她物色的“待遇好”的单位,但她意识到“如果就此入职的话,生活一眼便望到头了”,不希望自己在最年轻的年纪做最稳定的事,还是想让自己换一个工作领域,看看外面更广大、更多可能性的世界。
毕业后不久,她去了一趟厦门,受到那边朋友的鼓励与建议,决定将摄影作为了未来职业选择之一。
雨歆对摄影的热爱并非一时兴起。她的父亲年轻时是一名摄影爱好者,买过各种杂志和用具自学,直到现在这些书籍全部都还留着,在家里的柜子底下一摞一摞的。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
父亲年轻时拍摄的照片
父亲在谈恋爱时给雨歆妈妈拍过许多照片,从雨歆出生到上幼儿园,他也在坚持给她拍,后来照片就越来越少了。随着家庭责任的加重,父亲不得不将曾经对摄影的热爱搁置一旁。
父亲镜头下的母亲和雨歆
在父亲的耳濡目染下,雨歆从15岁左右就开始关注各种平台上的摄影作品,偶然一次机会她看到了中央美术学院学生的摄影作品。
在那样一种极其规整严谨的外表下她似乎感觉到了什么,但从未接触过摄影观念的她并不知道那是一种什么样的东西,也并不清楚那样的摄影作品与市面上广为流传的照片有着怎样的区别。虽然过了不久她便无心再思考这件事,但正是从那时起摄影的种子在她心里种下了小小的芽。
上了大学后她参加了学校的摄影社团,但似乎学到的总是与她最初看到的相去甚远。
雨歆在摄影社团拍摄的照片
大学毕业选定摄影这一方向后,雨歆从招聘软件上看到几乎所有工作室都要相关专业的毕业生或者有从业经历的人。从业经历她实在难拿到手,所以只能从拿到专业文凭开始。
于是她便在网上搜索有摄影专业的学校,恰巧看到了中央美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的招生简章,发现央美专升本和各种高研班的课程几乎都是她不了解但极有兴趣的课程,这一刻她非常清楚自己想应该去央美进修,于是全力备考。
她自知绘画水平差强人意,为了能考上她把成人高考三本教材几乎能完整背下来,还找到朋友在美院本科设计就读的妹妹指导每天下午的素描练习,尽一切努力不给自己留遗憾。
雨歆备考专升本期间的笔记
考试结束后,她在一家肖像工作室学习基础的布光原理和进一步的相机使用技巧。同时也从民政局那里接到了一些领证跟拍的活,作为日常经济来源。
在肖像工作室实习期间
雨歆拍摄的领证跟拍照片
也就是在此期间,她接到了央美专升本摄影专业录取通知书。
命运似乎注定要让她在这里转个弯。当谈到是否后悔花了七年时间学习学前教育时,雨歆坚定地说“其实正是因为大学的七年才让我真正从我爸手里把这台相机接过来,我才能到处去拍一拍,发现自己这么一个爱好”。她觉得自己所经历的一切都是为现在以及未来去打底儿,自己走的每一步路都是脚踏实地的,“这么一条路走了就走了嘛,现在的我就是过去的我积累而成的”。
在这一刻,她隐隐约约地察觉到自己在走父亲的那条老路,犹如被一股源自血脉深处的神秘力量所牵引,这种力量让她深刻体悟到与父亲之间那份超越岁月、穿越时空的奇妙纽带,它不仅是血脉的延续,更是灵魂深处共鸣的回响。
02
第一次作业“不合格”,于是开始“玩梗”
带着肖像馆新学的技术和对未来的憧憬,雨歆来到了央美。
第一学期作业很多,更令她没想到的是,第一次作业就让她真正感受到了央美专升本的“宽进严出”。
“东方艺术通识”首次作业全班大多数学生都没通过,然后大家就都开始一周5张画地猛练,忙得焦头烂额。雨歆认为原因还是“绘画功底不太好,老师觉得我们得再练练,毕竟以后要拿这个吃饭”。
专升本课程第一年全部是通识课。其中雨歆最感兴趣的两门是摄影专业负责人孙洋老师教授的“图像中的艺术思考”和冯海涛教授的“东方艺术通识”课。
“冯老师真的很严格,虽然他有的时候上课我真的有点听不懂,但是不得不说冯老师的知识储备量跟他的知识体系,绘画跟文化之间的整个脉络梳理下来,让中国的文化体系真的如一幅画卷一样在我的眼前展开,而且一清二楚,就像清明上河图一样,一幅工笔画整整齐齐的,每一处细节我都能看得到的那种,真的还蛮喜欢的。然后再加上这两年咱们国家一直是文化热嘛,对文化强国的建设,包括民族自尊,所以其实这么接触下来,也让我觉得更喜欢了。”
刚到央美上课,雨歆心中曾有一丝疑惑,“咋不学技术啊”,现在觉得“技术待会儿再来也行,多学学通识,冯老师再多讲点儿”。
“东方艺术通识”课堂
这次的“东方艺术通识”作业,冯老师要求从“燕京八景”中选择一景为研究对象,并以本专业语言对图像进行简省处理。雨歆的作业“琼岛春阴”被评为“优秀”。她谦虚地表示这与其说是水到渠成,不如说是灵光一现的结果。
身为北京人的她,从小就在各个公园内尽情跑跳,北海公园自然也不例外。在“八景”中她选择了这个自己既熟悉又能结合古今、周围景物进行阐述创作的景色。通过前期调研,她了解到乾隆皇帝曾在“琼岛春阴碑”上题诗,有对农桑稼穑之事的关注。在登上琼华岛望远时,她非常确定这次作业的落脚点一定得在对人民、经济的关怀上。
拍摄北海的经典机位就是白塔。它与东三环的中国尊遥相呼应,而中国尊恰好与经济有关——它是中信集团所在地。这两座建筑物不仅仅是古代园林建筑和当代摩天大楼在形式上的对比,更是中国发展千百年来经济稳步发展、人民生活质量持续向好的写照,因此对两种经济形式的对比成为她本次作业重点想表达的内容。
调研及拍摄过程
作业一共两张:第一张以永安寺白塔和中国尊的经典合照作为实地写生成果,旨在表达古时白塔为可望而不可及的权力中心和中国尊在打工人心中标杆一般可望而不可及的地位。
第二张她想到了老师曾经在课上讲过的郎静山先生的集锦摄影。初看那些照片的时候,她非常惊讶于它们竟然是被拍出来的——那样梦幻、轻盈、放松、充满着中国画中才有的山川、仙鹤与老翁的景色。这似乎与题目“中国画般的简省”异曲同工,所以她想模仿郎静山先生作品的感觉完成作业。
参考的郎静山作品
郎静山的作品是在暗房中完成的,而雨歆使用PS进行了绘制。蓝色为底辅以小舟、树丛、彩云表达如天上仙境般的琼岛景色,旨在表达在现代化发展进程中要辩证统一地看待两种经济(农业和商业)的观点。其余部分辅以“琼岛”之意的仙宫云气飘渺、“春阴”的五彩斑斓景象,营造出天上人间的意向。
在材料方面,她选择了光栅卡,不仅因为它的原理和相机感光元件有相似之处,还因为它让观者可选看自己想看到的景色。
作业《琼岛春阴》
最后选择用光栅卡来呈现
“简省”最初的来源便是有共同语言的文人雅士通过“三言两语”达到“会心”且“留有余韵”的可以深度推敲的交流,正是因为遵循自己的内心与同道中人交流才有了进行简省的条件,放到当代年轻人的交流中这似乎与“梗”有不谋而合之处,相比需要逐字逐句交流人们更愿意跟能接住和抛出各种“梗”的人对话。
她认为简省语言正是遵循自己内心的表达。既是遵循内心首要的便一定是自我,“我”在作品中一定是重要的。因此作品给予了观者充分选择的余地(当然这种给予选择余地的做事方式也来源于她之前从事学前教育的习惯),可以选择微调的现实景色观看,也可以选择凝练改动过后的“意识中的仙宫”观看。而无论观看哪张都是观者的自我意识进行选择后的体现。
从摄影的角度来看,这一组作品既没有陷入到对现实细节还原的狂热追求中,也没有沉浸在对历史进行还原、惦念的诱惑中,而是直接去面对个人性,力求透过照片看到个人在选择行为背后的底层逻辑。
雨歆感觉到改变正在悄然发生,“我了解到许多摄影观念理念,对图片的审美提升了,在去年学期末我终于开始注重形式与光影结构,虽然还是最初级阶段,但我似乎开始脱离大学时那种‘随手一拍’的感觉了,如何通过我的照片讲述背后的立意和故事是我正在解决的下一个难题”。
现在关注的作品
现在的学习和大学时很不一样。“我大学生活其实挺水的,我跟几个好姐妹更多是生活上的分享快乐,作业基本就是能交上去,拿到一个分就ok了,互相帮个忙做做作业,录个视频、小组一块搭伙什么的,没有太深度的那种研究,因为当时那会儿其实我们几个对我们的专业都不是很满意”。
说起现在班里的同学,雨歆如数家珍。班长是在这行干了很久的资深摄影师,有一位古装摄影师,有一位“虽然看上去不怎么努力,但是一看他的照片就会觉得他特别有天赋,随便一摁就巨好看”的同学,有之前学拍电影的,对构图关系处理、色彩把控特别强的同学,还有对生活中那些细微的美好感知能力特别强的宝妈,对“杂志上那种纯美感把握能力特别强,拍的东西真的很好看”的时尚摄影师……
“我跟现在这帮同学经常会有深度的交流,比如平时老师留了一个作业,大家不知道怎么做的时候,就相互串一串自己对它的理解,就能相互启发了”。有的时候,班长的拍摄工作一个人忙不过来,也会叫她去搭把手,会让她看到他平时在工作的时候是怎么跟客户沟通,拍出了什么样的照片,“更多是一种思想上的交流和工作上的互相帮助”。
03
关于 “未来”
课余时间,雨歆每天上午会跳跳操,下午则看书、找作业的灵感,偶尔鼓捣鼓捣乐器、打打台球。她从七八岁开始学习拉丁舞,一直坚持了下来,现在由于和专升本周六的上课时间冲突,也暂停了。
299元/小时的领证跟拍是她目前唯一且时断时续的经济来源。因为学习比较忙,现在她也只有在需要“给同学娃百天随份子钱”这种时候,才会接一接。
她也偶尔会感到压力,“毕竟我23了,现在不出去工作,拿着爹妈的钱吃饭、交学费,美院宽进严出,如果以后我真的差一点儿没能毕得了业,那他们就感觉又白投资了我两年半”。但雨歆一向是乐观的人,她觉得光被压着是没有意义的,得想怎么去解决。
“压力只会让我觉得我必须得做得好,我得想怎么能借助冯老师的课、孙老师的课打开思路,多去看看书,多去看看怎么才能把作品再完善,怎么把我的毕设搞得有创意一点,把观念扎实,把这条文脉整个捋下来?这是我目前比起焦虑,比起感到压力更应该做的事儿”。
雨歆的课堂笔记
雨歆也想这个寒假出去找个大厂实习,看看有没有招跟摄影搭边的工作。在领证跟拍时,她认识了各行各业的人,从他们的口中了解到摄影除了拍照还有许多潜在的就业方向,比如帮助摄像头开发调整曝光和色彩,未来的就业可能会从这方面下手。
大学时针对自闭症儿童做的一个项目,对她的价值观有所触动。她曾一度认为人们各自照顾好自己便足够了,没有很强的同理心。
然而,当亲眼目睹那些自闭症儿童,特别是他们的母亲——有时需要陪伴孩子上课,迅速而熟练地引导孩子冷静下来时,她深感震撼和心痛。十月怀胎,却换来一个无法治愈的疾病,这无疑是巨大的打击。那些母亲的坚韧与痛苦,尤其是其中一位外貌酷似她母亲的母亲,让她不忍直视。
雨歆为自闭症儿童制作活动道具
她了解到有些自闭症儿童对拍照持有抵触情绪,这引发了她的思考。尽管这个想法可能听起来不切实际,但她仍想探索摄影与自闭症儿童之间的某种联系。或许,对于他们的家庭而言,能够留下一些珍贵的照片,将是一份无比宝贵的回忆。
由此推演开来,为特殊人群留下更多在这个世界上曾经存在的痕迹是多么重要。就像有些老人在弥留之际,家人会拍摄一些温馨的日常画面,日后回顾时,都能感受到那份温暖。
“这算是我的一个理想吧,希望能够为这些特殊人群带来更多的关注与关爱,让他们在这个世界上留下更多的痕迹。”
# 在看这篇文章的00后,你现在在做什么呢?
你身边有希望分享的00后的故事吗?#
来评论区留言和我们分享吧
主编 | 苑鸣鑫
图文 | 王雨歆
编辑 | 杨 爽
你也“在看”吗?
发布日期:2024-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