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Talking Show
水性材料绘画高研班
师生访谈
Your Subtitle Here
2024年6月,第十四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水彩、粉画展区作品复评结果公布。水彩、粉画展区共有738件作品进入复评,最终评选出入选作品399件。其中,水性材料绘画高级研修班12名学员入选。
在备受瞩目的全国大展中,如此高的入选比例,让人不禁心生好奇。更引人注意的是,学员获奖已经成为这个班的常态,历年来获得全国大展金奖、甚至国外水彩奖项的学员层出不穷。水性材料绘画高研班是什么班级?老师是怎么教的,学生是怎么学的?本期,小编邀请水性材料绘画高研班负责人吴小虎副教授和代表学员曾繁琦,畅谈水性材料绘画高研班的“教”与“学”。
第14届全国美展入选作品 陈学芳《关系1》153✕95cm
第14届全国美展入选作品 邵强《福佑善途》114*150cm
第14届全国美展入选作品 左建华《半山听雨》110*140cm
TALKING
_他们选择了“水彩”
# 01
第14届全国美展入选作品 赵云龙《少年》 110*172cm
Q
两位是如何开始水彩这一绘画形式的呢?
吴小虎
因为便利性。九十年代末我跟随吴长江教授第一次去藏区下乡写生,当时条件很艰苦,在草原上也没有太长的时间慢慢画,于是就以速写淡彩为主,这时候水彩的优势就凸显出来了。
曾繁琦
水彩画作为相对比较常见的绘画形式,常见于日常生活中,最早我是学设计的,常常会穿插水彩画设计图,所以最初我是被水彩的趣味性所吸引,也喜欢水性材料淋漓的语言特性,后来慢慢随着学习的深入,我逐渐体会到水彩与其他画种相比在艺术表现力上存在的共性,和具备的一些优势。
TALKING
_依托央美 教学相长
# 02
陈坚教授上课场景
(陈坚:中国美术学院硕士、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水彩画艺术委员会主任、中国美术馆展览评审委员会委员。)
吴长江教授上课场景
(吴长江:中国美协原分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Q
吴老师是央美版画系毕业的,为什么留校后您没有选择版画,而是选择了水彩教学?
吴小虎
一开始水彩更多的是作为我写生或者是日常创作的一种记录,我没有将水彩作为一个画种看待,也没在技法上做太多的研究。而相对于版画的制作程序,水彩更直接更便捷一些,这也是我毕业后在水彩上下得功夫多一点的原因,但实际上我觉得版画的学习经验极为有效地支撑着我的审美判断,自然也很影响我的水彩创作。
我觉得美院一直有一个传统,美院从来不认为画种是最重要的,我们更看重的是造型能力、观念意识、思想素养。我们都是从大艺术的角度来看。其实美院很多像刘小东、王玉平、武艺等等老师,都画水彩,但是他们从来不局限在水彩上,他们就是在做艺术,刘小东老师展览很多水彩的稿子,就是一种艺术的表达。我也是这样想,观念高于技术层面。这也是我在教学中一直坚守的原则。
白羽平老师授课现场
(白羽平:北京画院油画创作室主任,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油画学会理事。)
Q
社会上水彩的培训班很多,你为什么选择了央美的“水高班”?
曾繁琦
有很多的原因,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能获得系统的水彩知识。“水高班”不论从材料到技法的讲解,从造型能力到写生的训练,还是从色彩表现到图示语言的转化等,在巩固基础之上全面的帮助我们了解水性材料的艺术表现力,作为相对有水彩基础的学生,仍感到每天不断学到新的理念和方法,在学习过程中能不断涌现新的想法的绘画冲动。
二是能产出大量的作品。“水高班”老师们不吝赐教,对学生很负责,有要求。不论是写生、习作还是创作,作业根据老师的阶段性要求,要想保质保量的完成,还是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的,当然同时也会获得深入思考和成长的机会。另外在学习交流中,能体会到老师们不会拘泥于某一个画种,或者某一种形式,更多的是帮助我们去深入理解和充分表达,鼓励我们突破水彩的固有印象和界限。
三是能获得艺术素养上的提升。我感觉课程安排很合理,在实践之余也重视理论学习,比如在壁画的研学中,我们在一手资料中身临其境感受中国传统壁画之美,老师带领我们去理解中华文化价值和艺术创造力的关系,去主动思考中华美学精神和当代审美追求的结合等问题;在课后大量观展中,带我们从美术史的视角体会艺术家多变的艺术人生,潜移默化帮助我们从大艺术的角度重新审视自己对艺术的理解,认识个体在不同时代下的艺术追求。
随着课程的深入学习,“水高班”花了很多时间“赶”着我们看了大量的展览,“催”着我们画了大量的“废画”,“逼”着我们去思考平时不愿意思考的问题,最后在画中解决长期没有解决的问题。于我而言,央美“水高班”的经历,是可以利用整块的时间专注的学习和提高的过程。对水彩艺术形式的理解,从具体到抽象,从微观到宏观,从技法训练到个性表达,形成较为全面的认识,这些都是大部分社会上水彩的培训班所无法兼顾的。
水性材料绘画高研班课程纪实
Q
美院的经历对两位来说有怎样的意义?
吴小虎
美院的经历不仅让我系统地深入到专业的艺术学习中,更重要的是通过大环境的影响,让我发展出独立思考的能力,也使艺术成为我一生的志业。
曾繁琦
其实在美院很容易让人受到打击,这是能让人深刻认识到自己的不足的地方,因为优秀的人太多了,但好处是可以明晰自己努力的方向,个人认为有方向比盲目的努力更为关键。
TALKING
_荣誉与收获
# 03
Q
回望这几年的教学,您有怎样的感触?
吴小虎
我是2016年开始负责水性材料绘画高研班的,也是这时候开始彻底的在教学上考虑中央美术学院应该怎么从水彩这个技术角度来介入。“水高班”在教学上有两个概念,一个概念是以中央美术学院对造型的认知的能力上去考虑问题,另外一个概念借助水性材料这样一个大的系统来突破水彩手法的封闭。我们不想让学员拘泥在水彩的圈子里,想让他们尝试各种其他的材料,丰富水彩的观念。两个学期的课程,一个学期以造型为主,一个学期以触类旁通的水性材料其他种类的绘画技法为主。
李晓林教授上课场景
(李晓林: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水彩艺术委员会副主任)
Q
祝贺你的作品《阳光下的少年》入选了14届全国美展,央美“水高班”的经历在您的艺术经历中有着怎样的意义?
曾繁琦
央美水高班一年的经历帮助我从被动学习思维转变为主动思考模式,养成自己做自己“教练”的习惯,为我的创作和艺术成长提供了方法与动力。
首先“水高班”强调造型能力。课程开始之初就很强调造型,尤其是新疆写生,同时老师们也会保护学生的个人特质,帮助学生根据自身特点发展出对造型的认识和自我学习的能力,这对提高作品的质量有显而易见的影响,对观察方法和思维的训练更是长期而持续的。
其次是重视创作方法。课程安排和前期的很多阶段性的训练,比如对材料的熟练、丰富运用,观念的突破与创新,老师对创作的指导等等,都能够支持学生创作出较为成熟的作品,培养独立思考和创作的能力。
第14届全国美展入选作品 曾繁琦《阳光下的少年》150*75cm
Q
在我看来,“水高班”已经不仅仅是“培训”了,而是成为了国内水性材料绘画领域的教学品牌和青年创作者的孵化交流平台。吴老师您每年都会组织学生到新疆少数民族地区写生,据我所知吴长江教授、李晓林教授都会参与其中,为什么要去那么边远的地方写生?
吴小虎
新疆是一个迷人的地方,有着与内地不同的地域文化特色,更主要的是我们所去的帕米尔高原塔吉克民族的形象特点很吸引我们。与一般的追寻不同的景点,拍点照片画画风景的写生活动不同,我们会深入到偏远的山村,定好一个点,要在高原扎根接近一个月的时间生活与学习。苦是苦点,但从深入生活的角度而言,同学们都收获很大,前年我们在一个村子里甚至画了两个月,连纸都画没了。
Q
你对新疆写生经历有着怎样的感受?对你的艺术创作有什么触动?
曾繁琦
祖国的山河之壮美和塔吉克民族的地域文化让我认识到了自己的渺小无知;学业上老师们的刻苦与专注让我深受震撼与感动,让我认识到自己还有很多路要走;深入到偏远的山村摆脱日常琐事让我沉浸在学习之中,关注自己的成长。可以说新疆写生经历于我是一段相当幸福的经历,这段经历告诫自己在艺术创作上要脚踏实地,用脚、用眼、用手、用脑去画,尽全力去画。
新疆写生
新疆写生
水性材料绘画高研班新疆写生
李樱 《新疆塔什库尔干人物写生》
吴晓云《塔吉克人物写生》
唐晓明《吉祥—塔吉克》
TALKING
_展望未来
# 04
Q
关于未来,两位有什么展望?或者说改变?
吴小虎
我也在调整思路,很多人建议我办短期班,但我还是希望能坚持一年的长期班,因为这样才能更系统地学到东西,也能让学生静下心来专注学习,我们也因此获得不少成绩。水高班的学员有拿过全国美展金奖的,也有在中国水彩艺委会和地方水彩艺委会以及相关艺术院校担任重要职位的,更重要的是我们水高班的学员年年都会入选各类相关展览,取得良好成绩。今年第14届全国美展就有12名历届学员最终入选,这些成绩都和我们持续稳定的教学分不开。
另外,水高班的教学已经开始分层教学,中央美院有丰富的教师资源,未来我希望能够嫁接一些其他的课程,包括当代艺术,以水性材料为中心,向外辐射。同时我们水性材料绘画教研室也想通过这个平台,把全国优秀的青年水彩画家集中起来一起进行学术探讨和展览研究,我们也做过这方面的尝试,例如我们今年策划了一个青年水彩画家的邀请展,请美院各专业的教授专家从不同的角度对青年人的艺术发展提供批评与建议,这些都是未来我们准备持续推进与建设的地方。
至于改变,6月份我去了一次欧洲,收获非常大。世界格局在变,当代艺术的观念、认知也在变。我觉得作为教师更需要知识更新,要经常出去走走,了解艺术世界的最新动态,把更好的理念传递给学生。教师也是需要厚度的。
水性材料绘画高研班课程纪实
吴小虎老师担任策展人的青年水彩艺术家作品邀请展
曾繁琦
自己眼界和视角很局限,希望有机会能见到更多的当代艺术样态,亲眼得见更多的大师作品,向更多前辈和艺术家学习,向我们自己的优秀传统文化学习。未来创作仍以水性材料为主,在创作中探索水彩艺术创造力和中华文化价值的融合和当代转化问题。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查看更多2024年水性材料绘画高研班课程详情。
"中华美育行"社会美育行动计划课程
CAFA SCE
中央美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
CAFA SCE
“中华美育行”社会美育行动计划
中央美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积极践行美育服务大众精神,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的核心精神为引领,充分发挥部属院校的专业优势和人才优势,为践行中央美术学院“中华美育行”提供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方案。中央美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中华美育行”社会美育行动计划由中央美术学院专家、学者共同参与,为央美美育精神的传播和推广贡献智慧和力量。
统筹:苑鸣鑫
编辑:温粟媛
发布日期:2024-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