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 3 4 5 6
 
图片


中央美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中华美育行”社会美育行动开展以来,越来越多的学员加入“终身学习”的大家庭。


小编今天给大家介绍的是“首饰设计研修班”学员李碧琪。她是大型会务活动策划人、“心照计划”公益发起人、“泽熙小匠”工作室主理人,同时也是两个孩子的妈妈。她就如她的作品一样,美丽、纯净、有爱。


我们一起聊了聊她开始首饰设计的旅程。她说:“我想用首饰传递生活热情,做我喜欢的事。”


图片

李碧琪



01

缘分始于一颗小小的珠子


李碧琪的父亲是一位教育工作者,热爱书法和绘画,有着几十年彩漆绘画工艺经验,她就是那个经常在一旁“打下手”的小朋友。母亲在那个年代,靠自学成为了一名裁缝,总能引领“一条街”的时尚。或许在那个时候,美的种子就已经在她的心里生根发芽。


谈到她的第一件首饰作品,碧琪像打开了话匣子一样滔滔不绝。


“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是无声的,我上中学的时候就可以独立的从设计到剪裁再到制作,完整的做出一件衣服送给同学了。也会把捡来的各种珠子做成耳饰和珠串来“臭美”。记得小时候家里有一个小吊灯,灯的边缘是圆形和水滴型的透明珠子,有一天突然掉下来了一颗,我觉得像得了珍宝一样的珍贵,开心的不得了。我想象把它做成耳环的样子,后来发现一颗是不行的,于是就搬着凳子踩高又摘下来一颗,结果珠子摘掉了,凳子腿断了,我也摔倒了……为了不让父母发现,炎热的夏天我穿了半个月的长裤。可惜时间太久了,这串珠子没有保留下来。”


图片

12岁的李碧琪


后来碧琪才知道,其实妈妈是知道的,而且每天晚上趁她熟睡的时候帮她擦“紫药水”。她问妈妈为什么不批评她,妈妈说想“成全”她。多年后碧琪有了孩子才知道妈妈说的“成全”意味着什么。


“在我成长过程中父母对我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你自己定”,这养成了我一种为自己负责的习惯。”碧琪说,她喜欢的事情都是渐渐生长的,没有刻意的要去追赶什么。无论是做公益、接触女书文化,还是走进央美校园学习首饰设计都是她自然而然出于喜欢做出的决定。


图片

李碧琪在准备绘画颜料




02

传播爱,发现


作为“心照计划”公益发起人,碧琪和她的团队走过很多地方,在奉献爱心的同时,也接触到很多极具地方特色的手工艺。比如:

丰宁的布糊画、满族剪纸、砂画、铁编灯笼

株仙镇的木版年画、黑漆屏风

洪洞的剪纸、竹编、泥瓮

鄄城的鲁锦、手工艺插花

凤翔的泥塑、马勺脸谱、剪纸

包括后来的女书文化等等……


她们曾对江永的特困家庭和三孤群体做过资助, 也走访探望了个别女书传人。在接触首饰设计之后产生了把女书、女性文化以及首饰结合在一起的想法,并做了一些尝试。


图片

李碧琪和大凉山的孩子们在一起

图片

李碧琪和团队在大凉山调研


通过和碧琪的聊天,我对女书有了一些了解。女书是湖南江永地区女书专用的汉语方言音节表音文字。这里的妇女有唱歌堂的习惯,常常聚在一起,一边做女红,一边唱读、传授女书。妇女们唱习女书的活动被称作“读纸”“读扇”“读帕”,形成一种别具特色的女书文化。女书作品书写在精制布面手写本(婚嫁礼物)、扇面、布帕、纸片上,分别叫作“三朝书”“歌扇”“帕书”“纸文”。有的绣在帕子上,叫“绣字”。

图片

(译)胡欣女士 (女书传人)

(书)徐焰女士(女士规范字书法字帖作者)


图片

女书传承人胡美月




03

“不容易,但我喜欢”


碧琪说能进入央美首饰设计研修班学习,她是幸运的。在她迫切需要首饰设计相关知识的时候,她从朋友那里获得了首饰设计研修班招生的信息。


“前两年,对陪伴孩子们的期待让我回归到了家庭。和孩子们一起绘画、一起手工……偶然的机会我穿起了珠串,也许是孩子的童趣唤起了曾经儿时的记忆,我的想法越来越多,也开始了解一些关于珠子的文化,包括明清时期的朝珠和佛珠元素,兴致如此,我还特意买了两块翡翠石头按照自己喜欢的样式找人切割成了搭配在珠串上的腰珠。”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李碧琪宝贝们和作品,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谈到串珠,碧琪有说不完的话,她说把一颗又一颗的珠子按照自己的想法穿起来的时候,内在的那种愉悦感就如同把生活中的一件件琐碎的事情理顺了一般,特别治愈。很多朋友看到她的作品后都非常喜欢,强烈要求“定制”,这让她产生了系统化学习首饰设计的强烈渴望。


图片

李碧琪设计课程作品《莲系列》


谈起在央美的学习,碧琪说自己遇到的最大的困难是专业知识的欠缺,缺乏从想法到实际的转化能力,很多想法实现不了。


“所以我就成了那个用手“生扛”的人,左手食指和大拇指的指甲缺一大块是常态。我做手工比较慢、做出的东西也不够精细,但这是我特别喜欢的事情,所以我一点也不觉得辛苦,直到现在想起感觉都很有意思,连失败都是一种幸福。我经常告诉自己“多试错、不二过”。家人问我学的怎么样,我说:“不容易,但我喜欢!”


图片

央美首饰设计研修班课堂上的碧琪


谈到学习之后带给她的改变,碧琪告诉我,“央美的首饰设计课程设置很全面,包括首饰发展史,首饰类别,各类基础工艺,也涉及一些自我探索的新材料、艺术首饰门类及平台,对于行业、品牌的分析等。通过学习我对首饰文化有了更强的信心,对作品的构思和表达更丰富,也让我在对叙事性首饰的呈现上多了不少的技术性思考。”

图片

 建模课程《女书戒指》/ 李碧琪 

图片

 珐琅工艺课程作品 / 李碧琪 




04

小小首饰,链接更多的美好



我问碧琪,首饰于她而言是什么,她回答我:“我觉得生活给我画了一个圆,兜兜转转又把我带回到那个曾经喜欢的状态里,谈不上什么事业,但一定是生活的一种心境状态。”


除了知识的获得,央美学习给她留下深刻印象的还有重回校园时光。和同学们朝夕相处,一起去食堂、一起去图书馆、一起看展览、一起听讲座、一起诉说彼此的经历、一起探讨建模时遇到问题的苦恼……背景完全不同的一班同学相处的亲切又融洽,经常因为某个同学的有趣言语或行为开怀大笑。


图片

 首饰成型基本技法-雕蜡课程《来去》 / 李碧琪 

图片

簪刻工艺胸针 《如意云》/ 李碧琪 


谈到未来的规划,碧琪告诉我,她很感谢在央美学习的经历,这让她有能力将自己的爱好变成了自己的事业。她目前成立了自己的首饰工作室。未来她希望在首饰色彩的呈现上探索更有趣的材料和工艺,对色彩的应用能力能够有新的突破,做出更多受人喜爱的作品,同时,透过首饰与一些地域传统文化的链接去感受文化与首饰结合的魅力。


图片

 女书《心中有她系列》/ 李碧琪 


碧琪是幸福的,有着美满的家庭,可爱的孩子,喜欢的事业。她将自己的热情与时间留在了她的首饰创作当中,不断积累,努力绽放。经由她的双手,呈现出一个个漂亮的首饰,与她的思想和情感融合,链接更多的美好。


继续教育学院社会美育的大家庭中还有很多像李碧琪一样的学员,他们每一位都在自己的领域中发光发热,不因困难而退缩,不因失败而气馁,敢于奋斗,不惧未来,继续前行。



图片


"中华美育行"社会美育行动计划课程

图片

CAFA SCE

中央美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

CAFA SCE

“中华美育行”社会美育行动计划


中央美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积极践行美育服务大众精神,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的核心精神为引领,充分发挥部属院校的专业优势和人才优势,为践行中央美术学院“中华美育行”提供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方案。中央美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中华美育行”社会美育行动计划由中央美术学院专家、学者共同参与,为央美美育精神的传播和推广贡献智慧和力量。


图片

统筹:苑鸣鑫

编辑:温粟媛



发布日期:2024-05-31

联系

招生咨询 +86-10-64771253
业务联系 +86-10-64771281
地址 北京市朝阳区花家地南街8号

版权所有 2010-2020 中央美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 Copyright © 2010-2020 JXJY.cafa.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50310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