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到大,我们一直有个隐形的对手,就是妈妈口中常念叨的——别人家的孩子!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是别人家的写生课——中央美术学院“美的历程系列游学课程之——千里江山文化考察与写生之旅”。
为什么要去写生?如何写生?请浏览之前的信息 ▼
北宋山水大家郭熙说:“世之笃论,谓山水有可行者,有可望者,有可游者,有可居者。画凡至此,皆入妙品。但可行可望不如可居可游之为得……”。所以,“可居”是我们此次文化考察的第一个要点。
夜幕下,站在卧室前的平台上,远望灯火阑珊处,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就是滋养于这样的环境之中。
郭熙为什么会有可游可望不如可居的感慨呢?因为君子之所以渴慕林泉,正是为了寻求灵魂清净的居所。世之喧嚣,已无士人立锥之地。山林虽大,“可游可居之处十无三四”。因此,“故画者当以此意造,而鉴者又当以此意穷之,此之谓不失其本意。”
元四大家之一的黄公望,中年当过小吏,因被诬陷入狱。后皈依“全真教”,别号大痴道人,晚年隐居于富春江。他通过“可居”的富春山水为我们创造了一种平淡沖和之美。
《富春山居图》(局部)黄公望(1269-1354 年),本名陆坚,字子久,号一峰,元季四大家之一,后世文人画家最为推崇的宗师。
中央美术学院副教授、周博博士在富春江的夜晚,结合大量的图片以及文献,为大家讲述了蒙元统治下的江南士人是如何通过山水来寄托情怀。
作为当代工笔高研班的写生课程模块儿,游山玩水之中都透露着专业性,这就是百年名校的积淀!
学员李黛岚在富春江边写生
观看从来不是简单的视觉呈现,如何在特定的文化语境中去思考何为“可居”,学员们通过写生给出了答案。
《富春江写生》材料:水彩 作者:李黛岚(重庆)
《富春江写生之一、之二》 材料:水溶彩色铅笔 作者:史艳茹(北京)
《富春江写生之一、之二》 材料:铅笔、彩色铅笔作者:寇珂(北京)
《富春江写生》 材料:水彩 作者:张小黎(香港)
《富春江写生》 材料:铅笔 作者:郭雨辉(湖南)
在中国的审美中,平淡、沖和是一种基调,体现着中国人的中庸之道。但是,艺术也需要奇思妙想。离开“可居”的富春江,高研班一行登临黄山,拜访渐江与石涛。
《黄山》窦中亮 摄
在黄山上,高研班一行迎来了著名国画家冯大中先生及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副教授董梅女士。
世人大多只知道冯先生的工笔动物绘画,很少了解他在山水画方面的造诣。实际上,早在1984 年的第六届全国美术作品展上,他和宋雨桂先生合作的《苏醒》就获得了山水画中的最高奖。
冯大中 《苏醒》(合作) 190×486cm 纸本设色 1986 年旧作 2008 年修改
近些年,冯先生多次以黄山为师,进行创作,例如代表作品《高山景行》就源于对黄山的观察。
冯大中 《高山景行》 纸本水墨 192×503cm 2008 年
● ● ●
冯先生为学员现场讲解如何写生
在渐江、石涛的笔下,黄山是神秘、诡谲、清奇、冷毅的。
清 渐江/弘仁 《黄海松石图》 198.7×81cm
清 石涛 《山水清音图轴》 102.5×42.4cm
石涛在以黄山为师的同时又告诫大家——不立一法,不舍一法。高研班的学员通过观察,以自己的笔墨体会着各自胸中的黄山。
《黄山写生》 纸本淡彩 郭雨辉(湖南)
《黄山写生之一、之二》 纸本淡彩 李悦文(河南)
《黄山写生》 纸本钢笔淡彩王懿林(湖南)
《雨中的黄山》 纸本水彩杜露希 (贵州)
黄山多变幻,不来黄山,无法体会自然的奥妙。虽然云雨无常,但我辈自欢颜。
虽说黄山归来不看岳,但有一座山,在中国文化史上是绕不过去的,我们当代工笔高研班又怎会错过——庐山。
历史上不少文人墨客不吝笔墨地赞美庐山的景色。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又如苏轼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千百年来,对庐山的传诵从未停止。
庐山作为文学中的常客,在艺术史中怎么会缺席?经冯海涛副教授的研究,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卷在创作上广泛的借鉴了庐山的形象与文化内涵。
北宋 王希孟《千里江山图》卷(局部) 绢本 大青绿
庐山不仅有隐士文化,还是儒家思想重要的传播地,天下四大书院之一的白鹿洞书院就坐落在庐山南麓,五老峰下。此次写生,学员即入住在王阳明先生曾下榻的延宾馆。
白日里,我们登三叠泉,访古寻幽,一览庐山真面目。
康有为曾经两次拜谒海会寺,并题写匾额“真面目”,如今已经荒颓,令人顿感世事沧桑。
在白鹿洞春风堂里,董梅副教授从“春风”的源起开讲,为大家分析了作为道家的李白,是如何驰骋想象,傲游太清,为后人留下充满速度与激情的诗篇。
书院的夜晚,松风习习,学员在廊下品茗交流。
在自然与诗词的陶冶下,大家重新审视作为文化史中的庐山,并以作品印证。
《庐山写生》 纸本 水彩 李黛岚 (重庆)
《庐山写生》 纸本 钢笔 郭雨辉 (湖南)
《白鹿洞延宾馆写生》 纸本 水墨 窦中亮 (河南)
《庐山三叠泉写生》 纸本 水墨 窦中亮 (河南)
《庐山写生》纸本 铅笔 杜露希 (贵州)
《白鹿洞延宾馆写生》纸本 铅笔 陈翔 (浙江)
写生是向自然问道,但创作最终是要求诸己心。短短9 天的课程之后,高研班学员来到鄱阳湖东岸的景德镇,开始创作。
● ● ●
学员参观瓷器的修坯工艺
景德镇“真如堂”的吴军老师结合自己收藏的历代瓷片为中央美术学院师生一行讲授陶瓷艺术的流变。
吸了几日自然之精气后,我们静了下来,窗外潺潺溪水,正是“画到无声,何敢题句”。
四月不是读书天,因为春光易老,做好计划,再到春归时,与中央美术学院的师生一起“行万里路”,深入山川,领会春归可觅,转入画中的妙处。
2019 年招生预报名已经开始
此与报名表仅作信息采集之用,以便后续推送游学的相关信息,正式报名与缴费以中央美术学院官网或官方微信发布的消息为准。识别以下二维码,即可轻松在线预报名。
如需了解此课程详情,可联系:熊老师 136 2107 9702。或识别以下二维码,进行在线交流。
欲了解更多中央美术学院当代工笔高研班的课程,请扫码关注,招生正在进行中。
通信地址 中央美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
/ 北京市朝阳区花家地南街8号中央美术学院5号楼F2-216 /
咨询电话 010-64771253
发布日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