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 3 4 5 6
水墨脱胎于中国画。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水墨正式开始作为学术展览的分类名称。于此时期,由卢沉先生倡导,中央美术学院率先全国设立《水墨构成》课。水墨成为传统与当代融合研究的课题,也是当代艺术家在比较研究东西方艺术关联的一种积极的实践。
风雨近重阳 卢沉 1992
周思聪

水墨就狭义而言,是以中国画材料,即纸本水墨及相关材料独特效果为其属性。广义而言,水墨继承了传统文脉的内在精神,无论什么材料,何种媒介,只要具备了水墨精神,都可以算是水墨作品。当下的学术展览也体现了这一特征,水墨作品早已超越了中国画的材料属性和架上形态,综合材料,装置,影像,行为等等,都出现在当下的学术性的水墨展览中。
杜大恺
李华生
张羽
梁銓

课程中对水墨的理解、研究与实践不是平面构成意义上的形式感指导,或者是水墨材料术的诸多添加剂与特效的教授。课程旨在引导学生暂时脱离技术层面的纠缠,直接进入当代语境,重新审视个人的艺术状态,以拓展属于自身的全新的艺术场域。艺术创作的结构是观念+形态+语言。本课程从本体语言反向推导出形式,进而构建自身的艺术观念。
临摹训练王雪飞
临摹训练宋建波
临摹训练陈喜英

语言的学习从材料出发,水墨材料的特点是随机生发的不可控与可控的交互,是从内心世界找寻笔尖的感受,通过控制达到形/式与情/境的统一,进而从材料的变化来印证内心的体会。正如传统文脉中所注重的要通过内观来觉察心性,形成感悟。我们引导学生一以贯之,促使表达语言从方向上产生更多、更深入的可能性,从而延展自身艺术发展的持久性。中国绘画坚持外师造化,中得心源。通过实践每个学生都会在笔墨的变化中确立符合自己内心感受的独特表达,认知、确立内心感悟这个“心源”,才得以更好的向中、外、古、今的经典以及自然之中“外师造化”,语言的转换方可有法有意。通过用自我的水墨语言去临摹、写生,检验语言的延展性的同时,也在考量对材料与语言的把控能力,在语言与内心觉受之间来往反复,作品的形式、解构、融汇也自然得以逐步显现、确立。
写生训练 谢艳华
材料训练 格桑梅朵

在教学中,辅助学生梳理从中国画演变到水墨的历史发展脉络,从观念上了解中国画为什么会发展出水墨这一艺术形式,并思考其内在与外在的演进逻辑。在语言与形式中进行探索的同时,持续寻找内心真正的诉求,审视自己作品的内核与追求是古典、现代、后现代或者当代?通过对水墨艺术的认知完善学生自身整体的艺术架构。

任课教师作品


有间之四 田卫


望 田卫


紫盖山之一 田卫

作为中西绘画语言比较研究的重要课程,通过对当代艺术观念与水墨媒介类作品的梳理,加强学生对艺术的认知。从观念到材料语言的导读,再从语言材料到观念的实战训练,其间穿插当下有影响力的水墨展览的解析,从艺术家的个案分析,作品与空间陈列,架上与非架上,水墨的跨界等等,找到自身创作的下手之处与研究方向。本课程的目的是通过这一系列的教学,使学生通过水墨连接传统与当代,融合东方气韵与西方语境,帮助同学开拓艺术创作的方法,明确艺术创作方向,不断完善,持久发展。

学生创作实践

黄鸿


谢瑞

何紫薇
王树增
郑越
张彤
王树增
谢瑞
王雪飞
张彤

中西绘画语言比较言比较研究 任课教师:田卫

联系

招生咨询 +86-10-64771253
业务联系 +86-10-64771281
地址 北京市朝阳区花家地南街8号

版权所有 2010-2020 中央美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 Copyright © 2010-2020 JXJY.cafa.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5031024号.